江苏自考文化概论(一)章节复习资料(12)

2022-02-23

第三章 文学的形象系统

1.文学形象:文本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高尔基说:“在诗篇中,在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必须是形象。”


2.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最明显的特征是它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为手段来实现其一切目的。(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

①定义:我们把艺术形象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黑格尔认为,艺术形象之所以有意义,就是因为它“并不只是代表它自己”而是“可以指引到某一种意蕴”。

②表现

A.文学形象往往通过个别概括一般,通过偶然表现必然。

B.文学形象概括性还有多种表现。

◆ 艺术形象概括的只是诗人体会到的某种感情、某种精神的境界。(《春晓》《石壕吏》)

◆表达所谓的“传神”。(白居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C.能传达难以言说的事物和境界。

(1)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

①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②文学形象必然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理想能够体现时代精神。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

(2)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

由于文学形象与审美理想的密切关系,这就决定了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文学形象必须是灌注了作家审美感情的,既要揭示生活意蕴,又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


3.文学形象唤起的美感形式的几种情况

(1)直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文学形象中最常见的审美类型。

(2)通过批判丑恶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3)通过同情的目光,描绘弱者屈辱丑陋的形象,以呼唤人性中求美向善之心的回归。

(4)通过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丑陋和荒谬的展示,表达人类失去美的痛苦和对美的渴望。


4.文学典型

文学典型作为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一种范型模式、文学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它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出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文化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5.“ 特征” 的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

微信图片_20211013153916 - 副本.jpg微信图片_20211013154003 - 副本.png

分享